服装历史(4)
辽金元服饰
一、元朝的中西交流与文化
(1)元朝统治期间,加强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合文化交流活动。元初的佛道之辩佛胜道败的结果再次确定了佛教的优势地位,但仍允许天主教、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。3 E! ]3 N: A. U) S! m' b6 g% G
(2)元朝推行等级制度,但并未强迫汉人接受蒙古人的习俗,士大夫阶层虽无法把持经济生活上的统治权,但仍占领着文化生活的制高点。元曲、山水画都达到了顶峰;汉族文人兴建了书院,对汉族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。汉族仍沿袭以往的宗族制度。9 S/ W9 x. u$ V( ]( v; Q! l/ \* i
(3)从1240年到1340年的这100年间,是中国人和欧洲人直接接触的唯一机会。$ O0 f" I! g4 b s. ~' H4 a
二、辽、契丹族服装 , v. A3 [ S* I, ?& z" x) ]1 `8 \( ^
(1)宋时,契丹、女真装束在社会上相当流行,主要影响最多的是左衽。契丹人以左衽、长袍、圆领、窄袖为主。+ t" {& S8 z. w9 |: B4 W
(2)男子服饰4 E6 O$ I) C7 F& J1 z7 z
1.圆领长袍,男子的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,袍长至膝下,袍外有围“捍腰”者,就是在腰间系一皮围,袍外还要束带,下裳为裤,穿靴。; ^$ Z' }* Y( C" k$ x1 G
2.髡发,契丹习俗男子发式多作髡(将头顶处头发剃去)发。0 t) f \- B- T
(3)女子服饰+ A1 ?) w' q/ ]( j
1.衫子,女子穿黑、紫、绀等色的直领对襟衫子,也有左衽的式样,皆称为团衫,非常宽大,前长佛地,后长曳地尺余,双垂红黄带。裙摆宽大,绣全枝花,下不裹足而穿靴。钓墩也是契丹女子服饰之一。) r# I# o+ z2 E+ `
三、金、女真族服装$ [& J; r) s' X0 ]) B B- B
(1)女真入燕地后,吸收了宋代官服制度,用冕服官服。
(2)男子服饰(金与辽服饰颇有相似之处)4 [6 d4 @6 p# o' t" U0 y9 ]
1.男子服装窄小,左衽,着尖头靴,男子发式却完全不同。
(3)女子服饰0 z7 a9 ]7 w g9 c2 X! a
1.金女子着团衫,下穿襜裙,腰系红黄巾带,花式颜色都承辽制,特别之初是襜裙中以铁丝圈为衬,使裙摆丰满蓬起来。虽然和汉族装束有一定差异,但从式样宽大的女服可看出女真族已逐渐失去其游牧民族的特性。
2.金建国初期,衫袍、连裤、袜都用皮制作,并通过布料的粗精、皮质的优劣来区分贵贱。
四、元 蒙古族服饰6 X( g$ g- X/ h) q! H! O5 |
(1)蒙古族入关后,除保留其固有衣冠外,也采用汉族的朝祭服饰,即冕服、朝服、公服。戴幞头、穿圆领袍衫是汉男子主要服饰。
(2)男子服饰
1.元以长袍为主,男子公服多从汉俗,近乎宋式,盘领、右衽,大袖,戴舒角幞头,名唐巾。冬帽夏笠是蒙古的传统。4 i4 Z1 y B3 O0 J6 L7 p( B
2.质孙服,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,衣式紧窄,下裳较短,腰间打许多褶裥,肩背间贯以大珠为饰,有圆领、方领。$ r$ H1 f$ a( [$ m6 N( n% V1 f
3.辫线袄,一种圆领、紧袖、下长过膝、下摆宽大、腰上部分打上细密横褶后缝以辫线的“腰线袄子”。
4.比肩,穿在袍外的半袖裘皮服装,类似半袖衫,男女皆服,俗称“襻子答忽”。与宋“貉袖”或“旋袄”形制近似。# X7 X' N( C6 ^: M/ c5 D
5.比甲,无袖、无领、前短后长,前后两片用襻系结。
(3)女子服饰4 R7 `. F, t' O6 t i5 q7 b
1.袍服,汉人称蒙古的袍服为团衫或大衣,形制宽绰,多为左衽、大袖而小袖口,长可曳地。
2.姑姑冠,从额眉处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,帽顶正中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,装饰各种珠宝。
3.当时汉人,尤其南方,妇女以襦裳为多,半臂依然盛行,面料增加了棉。7 i, `) a# L/ M# J' i2 H
五、元代纺织业 Z; u; z5 O" p
(1)元代纺织业发达,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。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,提花、印染工艺很高。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工具。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